环境保护

中国海油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所在作业国有关规定,加大生态环保管控力度。2023年,公司修订了《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管理细则》《排污许可和环保信息化管理细则》,进一步细化污染物控制要求。公司成立了废气、废水治理专班和固废管理专班,指导各单位高标准开展污染物治理,推动相关改造升级工作的落实。

废水

中国海油认真贯彻中国及业务所在国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加大海洋环保管控力度。对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采出的含油生产水、作业船舶产生的含油废水、作业人员生活污水以及钻井液等污染物,严格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73/78防污公约》《沿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管理规定》《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等标准和规定,对废水进行回注、回用、陆地处置或达标排放处理。

废气

中国海油认真贯彻中国及业务所在国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对于油田采出的伴生气尽可能回收利用,少量无法利用的通过火炬燃烧或回注等方式进行处理。2023年,公司积极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关于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部署要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推动陆地终端VOCs减排,为保卫碧水蓝天做出贡献。

固体废弃物

中国海油严格遵守国家《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规范以及公司内部《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管理细则》相关要求,对危险废物进行合规处置。在无害废弃物方面,公司将平台除食品废弃物外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运回陆地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

公司持续强化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转移全过程数据追溯。2023年,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在五家分公司全面上线,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处置等环节纳入信息化平台管理。同时,公司加强数据审核,建立固废督查问题整改跟踪审核流程,搭建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

溢油防范

中国海油定期召开生态环境风险会商,开展风险排查、隐患治理、应急演练等工作,对工艺设施及管道运行参数实时监测,降低溢油风险发生概率。目前,公司拥有一只110人的专业溢油应急队伍,拥有9艘专业环保船,2个溢油应急中心基地,6个溢油应急设备库,围油栏2万多米,基本实现了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海域应急力量全覆盖。同时,公司加强与生态环境部在应急机制对接和应急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生态环境部海洋环境应急基地已在五家分公司挂牌。

环保监督检查

中国海油不断深化生态环保审核督查,2023年公司环保督查覆盖了全部8家生产型二级单位,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的环保管理建议将助力企业提升环保管理工作水平。2023年,公司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对海上污染物排放实施全覆盖监督性监测,共覆盖265座海上设施。这一举措,有助于公司切实掌握海上油气田污染物治理水平及达标排放情况,促进整改提升。

环保能力建设

2023年,中国海油组织生态环保管理培训班,邀请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机构的资深专家授课,实现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参培率100%。此外,公司还组织环保内训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共有100余名环保管理或技术人员参加,有效提升环保工作知识分享和经验传承能力。

排放与减废目标:

▪  各类污染物确保排放浓度不超过对应标准要求,排放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  陆上终端有组织废气达标排放:大气污染物SO2和NOx主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对于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有更严格要求的,按照更严格标准执行;进一步推动陆地终端VOCs减排,主要执行《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9728-2020);

▪  有害废弃物100%委托第三方有资质单位合规处置:有害废弃物管理主要执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 2025-2012);

▪  无害废弃物100%委托有相关许可的第三方机构处置:无害废弃物管理主要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20);

▪  海上不发生较大及以上规模溢油事故。

2023年,公司各类污染物均达标排放或合规处置,未发生重大环保违规事件,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规模溢油事故,全面实现2023年排放目标。未来公司将继续以上述目标要求自身的污染物排放与废弃物管理。


中国海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表

指标单位2021年2022年2023年
水中含油排放量(平台+终端)3,4913,8644,155
化学需氧量(平台+终端)131.2171.4171.4
二氧化硫(终端)21.612.924.0
氮氧化物(终端)317.8179.4248.5
无害废弃物(平台+终端)51,49573,41171,384
有害废弃物(平台+终端)40,91850,97963,727


注:1. 公司严格按照中国法律法规要求,始终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管理固废/危废的产生和处置。关于固废/危废产生强度未见于中国行业监管要求,不是企业日常管理关键绩效指标,故暂不披露。

2. 公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按照污染物实测浓度数据统计和计算。